《增长战略》读书笔记+思维导图

一提到增长,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打折促销、拉新、裂变等,但实际上,这些活动带来的增长只是短期效应,很难长时间维持。战术层面的东西还需配以良好的战略。

因此,继《增长思维》后,我继续阅读了李云龙的《增长战略》。仅从我个人的角度,我对《增长战略》给出的评价高于《增长思维》。

那么,《增长战略》一书有什么亮点呢?请继续阅读我的《增长战略》读书笔记与整理的思维导图。

《增长战略》读书笔记

《增长战略》梗概

《增长战略》一书,对增长概念进行了梳理,从系统角度将增长分为结构性增长和运营性增长。在战略层面,为企业提供了五大核心的增长策略——价值破局、杠杆放大、核心聚焦、壁垒构建、系统破界,并运用大量的企业案例阐释。

本书由李云龙和曾楠联合创作。李云龙是增长研习社发起人,混沌学园创新领教,前面有代表作《增长思维》。曾楠是增长研习社合伙人,《增长思维》研究员,曾担任阿里巴巴零售通、安利(中国)、平安产险、唯品会等企业的增长导师。

《增长战略》评分

豆瓣评分:7.5

微信读书推荐值:86.1%

我的评分:8.5

整体上,这本书的评价还是比较两极分化的。导致这本书遭遇比较多负面评价的原因有四个:

  • 混沌学园名声不好;
  • 部分人可能觉得理论性太强;
  •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,更多的人的预期还是“术”层面的东西,希望提供能快速增长的方法,但这本书不提供这些;
  • 这本书讲的很多东西确实不是一个企业的底层员工能决定的,但看这本书的大多是底层普通员工,因此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可能有差距

但是,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比较高,主要有两个原因:

  • 对我来说,这本书确切有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,我认为对提升我本人的认知水平是非常有用的。
  • 在企业中,我是一个普通员工,我看这本书的时候,从来没有考虑或企图将这些战略运用在我所在的企业或工作中 —— 我办不到;但我会将这种战略代入我正在进行的个人事业,引发思考;我还会将这些战略代入自己的人生 —— 如果你考虑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的人生,就会发生有很多相通之处。因为可用之处很多,我就找到了这本书的价值。

总体而言,我认为《增长战略》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思路。顺着这些思路去做深入的思考,就会得到更多。

我眼中的《增长战略》亮点

以下我摘录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。

茨威格说:“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,莫过于他在还年富力强的时候,发现了自己的使命。”

? 这句话听起来很鸡汤,但很正确。使命不必高大上,但即便我们此生的使命就是“躺平”,也最好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,就开始为自己的躺平创造条件。

运营性增长本质上是要“降低交易成本”

? 这是一句非常精妙的总结,提供了很好的思路。书里面提供了“交易成本”清单,包括知道成本、理解成本、信任成本、选择成本、连接成本、搜寻成本、分享成本、停留成本、等待成本、支付成本、识别成本、操作成本、履约成本、资质成本等。我想如果谁需要从运营角度找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增长方法,不妨从这些成本角度入手,结合自己的项目,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不断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。

在“价值创造+价值传递”这个结构中,我们坚定地认为价值创造是 1,价值传递是后面的 0,价值创造越充分,价值传递越容易,流量是价值传递中的一环。这也是为什么本书的第一个策略叫“价值破局”,而不是“搞流量”。

? 这个话的逻辑我们经常听,但就像健康是1,其他是后面的0一样,我们听的时候,都认可话说的对,但这个话对大部分人毫无作用。但当一个人患上绝症的时候,他就对这个话有了深刻的体会。企业可能也是一样。

书中针对这个话题,以“趣头条”作为典型举了一个例子,

在趣头条初创的时候,内容类App的获客成本已经高到让人难以承受。趣头条团队发现了一个洞见:与其花很多钱去第三方平台投放并获取用户,为何不将这笔费用直接给用户,让用户带来用户呢?假设通过投放应用市场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是50 元,那我以某种方式将这笔钱给用户,让用户直接得到好处,同时还能带来病毒式传播效应,不好吗?

趣头条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们发明了一个新模式:看新闻赚钱。以往我们在其他新闻客户端可以免费看新闻,平台再通过广告业务获取收入。从来没有一种模式是用户看新闻已经得到了内容,还能另外赚钱的。可以想象,这个产品一下子就爆发了。趣头条还把这个模式玩儿到了极致,不但用户看新闻可以赚钱,如果发展了下线,用户还可以从中得到收益,而下线又可以继续赚钱,继续发展下线。这带来了极强的转介绍效果,病毒式传播效应呈指数级放大。

如果增长真的就是做流量,那么趣头条已经做到极致了。但增长不是做流量这么简单,而是“价值创造+价值传递”。趣头条过分重视价值传递环节的流量而忽视价值创造,即便短期看起来得到了增长,但终究无效。新闻客户端可以给用户提供的价值是新闻阅读本身。如果增加细分的价值维度,新闻客户端可以有更快的报道、更全面的信息、更独家的观点、更“懂我”的推荐等。但趣头条的用户得到的最大价值暗示是可以赚到钱。这是明显的动因偏差,它以为只要用各种方式将海量用户聚集在一起,然后卖广告就可以了。先不说这种模式吸引的是什么样的用户和什么样的广告主,单说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,那么根本不需要做一个新闻客户端,开发成本那么高。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每天发钱,也可以聚集很多人,在里面直接卖广告不就可以了吗?

解救趣头条的方式也很明确:将目光从流量侧的奇技淫巧挪开,专注到价值创造上,方能构建长期竞争力。

解救趣头条的方式也很明确:将目光从流量侧的奇技淫巧挪开,专注到价值创造上,方能构建长期竞争力。

一种商业模式如果成立,需要满足一个三角模型:价值主张、利润主张和人员主张

? 同样精辟。这些年来,作为普通的底层打工人,我择业的时候总是会主动避开那些以印度(或整个南亚)为主要市场的公司。以我所在的行业而言,不是绝对在印度赚不到钱,但大部分在5年内估计都无法实现“利润主张”。如果你是个老板,你可以等个十年八载。但如果你是个普通员工,你打工就是为了来赚钱的,你在一个根本赚不到钱的公司,长期看,你的赚钱结果也大概率难理想。

投放是最简单又最难的增长方法。说简单,是因为只要有预算且会算账就可以干;说难,是因为真正有责任心又有投放经验的操盘团队非常难得,稍不留意便会产生大笔浪费。而且投放会让人上瘾,理论上讲,在任何一个媒介上进行投放的获客成本都将越来越高,但它反馈快,于是成了很多团队做增长的“捷径”。当有捷径存在,很快捷径就会变成唯一的路。

? 这一点,我觉得企业老板需要多了解一下。疯狂烧钱给垃圾产品买量续命的案例在整个互联网界应该不少见。疯狂买量这种捷径,是针对会上瘾,但买量的同时不能保证ROI,是真的会要命。

在他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中,是否有可以为我所用的部分?若有,那就是杠杆。

? 这是在“杠杆之社会资源”介绍的“他人的供给能力”。书中以盒马生鲜和滴滴举了例子。

我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,不夸张地说,有“醍醐灌顶”之感。所以我花了半天,针对自己运营的业务,认真思考了一下这方面资源 —— 最后确实找到了一个办法让我在某个方面的效率提升了一半以上。

所有的爆品,一定是在供给、需求和连接侧的某个环节或者几个环节中实现了 10倍速变化。识别这种 10 倍速变化,快速跟上变化,才有可能做出爆品。

? 这个思路已经很清晰了,最大的难点在于去观察发现那些发生10倍速变化的环节。

爆品公式

在增量市场里,营销更加重要,在存量市场里,产品更加重要。

? 留存为先策略更适合存量市场,尤其是产品可评估度高的市场。在增量市场里,抢占市场份额才是第一位的,停下来做精细化运营不是。

《增长战略》思维导图

《增长战略》思维导图

Leave a Comment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